利津縣:挖掘黃河口地域資源構建縣域全環境育人體系
“沿著川流不息的黃河向前,入目的是一片藍色大海。這里有著年輕的黃河新淤地,新沖積的黃河三角洲平原廣袤無際、清新壯麗……”近日,筆者走進利津縣北宋鎮實驗學校,被該校教師崔金英對黃河文化聲情并茂的講解吸引住了。
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保護傳承黃河文化、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正式被納入國家戰略。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時代背景下,系統地梳理黃河文化與縣域文化的關系,以新視角深入闡述當代黃河精神,展示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核,使黃河文化課程進入校園,探索構建縣域全環境育人體系,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利津縣立足黃河入?诘赜蛸Y源特點,圍繞課程建設、專業引領、全環境育人三個系統,積極探索架構起立體育人體系,從聚焦知識轉向立德樹人,把核心素養‘種’在學生身上。”利津縣教研室負責人陳憲民如是說。
以“五育融合”為目標
積極推動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
注重黃河文化課程的整體規劃。利津縣成立了各學段校長(園長)參與的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以教研員、業務校長、骨干教師為主要成員的三級聯動機制,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加強對縣域內已有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移民文化、石油文化、治河文化、海洋文化、濕地文化的研究,挖掘精神內涵,賦予時代精神,融入黃河文化課程,搭建全環境育人載體,讓黃河文化“看得見、摸得著、走得進”,切實落地生根。
實施全環境立德樹人。各學校從自身實際出發,就地取材,把黃河文化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五育”進行融合。沿黃九省區的百年“老街長巷”就坐落于利津縣鹽窩鎮的南嶺村,這是一座有600年歷史的古村落。“鹽窩鎮北嶺中學就地取材,依托‘老街長巷’開展了呂劇、剪紙、威風鑼鼓等非遺傳承系列課程。”談起這“送到”家門口的課程資源,鹽窩鎮北嶺中學校長畢建華說起來是格外興奮。另外,陳莊鎮集賢小學利用黃河泥沙開展了陶泥制作課程,陳莊鎮付窩小學利用蘆葦、蒲草等野生植物開展了“葦畫”“蒲畫”創作課程,都取得了較好的育人效果。
構建黃河文化校本課程。各學校積極探索多學科融合教學,讓黃河文化滲透學校各學科教學。例如,研究黃河邊的村鎮、地名、名人故事,了解與黃河相關的傳說、成語、古老歌謠、詩歌、民俗等。嘗試多學科交叉融合,如語文學科的“吟誦黃河”、歷史學科的“話說黃河”、美術學科的 “黃河點墨”、綜合實踐活動的 “黃河口研學”等,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感知黃河精神,領悟黃河文化的精髓。
以提升教師隊伍專業素養為目標
創新教師教育新樣態
加強專業引領,協同創新教師教育。2022年,該縣與齊魯師范學院聯合申報了“山東省教師教育協同創新項目”,并獲批立項為省重點項目。借力齊魯師范學院的專業師資,該縣積極構建高校教師、縣區教研員、中小學教師共同參加的“教師發展共同體”,重點對全縣義務教育學段各學科任課教師和縣、鄉兩級教研員進行業務培訓,促進他們的教育理念轉變和專業成長,培養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培訓者隊伍,探索出一條高校和地方學校協同促進教師隊伍專業發展的新路子。
改革教研體系,組建區域教研聯盟。該縣將中小學校劃分為4個片區,成立了4個區域教研聯盟,建立“區域教研共同體”,強化校際互助協作。“各區域教研聯盟緊緊圍繞‘黃河文化育人’這一課題攻關,在聯盟內定期開展活動,針對課題推進的各環節開展聯合教研,實現合作交流、資源互通、共同成長。”城區教研聯盟負責人王建華說,“各項目學校創造性地開展‘訂單式’‘任務式’主題教研活動,提高教研實效和教師的業務水平。”
多方借力借勢,整合全縣教研活動。加強與東營市教科院的聯系,借助市教科院“強鎮筑基送教助研”“教研員定點聯系校”“學科教研聯盟”等活動,整合全縣教研活動,提升一線教師的業務能力。開展“大備課、大教研、大論壇”系列活動,設立教研員人才庫和特聘督學專家庫,組織骨干教師進行集中研訓,開展優質課及教研課題評選、名師進社區活動,有效激發了教育活力。
與此同時,該縣還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網絡“四結合”協同育人機制,優化立德樹人學校環境,打造“愛的智慧”家校共育品牌,凝聚立德樹人社會合力。利用縣域內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移民文化、石油文化、治河文化、海洋文化、濕地文化、鹽文化等資源優勢,引導學生利用節假日、寒暑假,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變遷、繼承發展進行項目式研學。將黃河文化融入學生的課余生活,通過項目式研學提升學生學習黃河文化的積極性。加大對家長的教育和宣傳力度,讓家長充分認識到黃河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調動家長對該課程與學科、民俗和非遺融合的認可與支持,并參與其中,營造親子共享學習成果的氛圍,并及時記錄和反饋孩子的學習效果。
“黃河文化深厚的精神內涵,是課程開發的寶貴資源,切實發揮好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為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把核心素養‘種’在學生身上,真正辦有‘根’有‘魂’的鄉村教育,助力縣域教育振興。”利津縣教育局局長宮長江為全縣黃河文化課程的發展擘畫了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