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fylvw"><pre id="fylvw"></pre></tbody>

  • <th id="fylvw"></th>

    1. <dd id="fylvw"></dd>
    2. <tbody id="fylvw"><noscript id="fylvw"></noscript></tbody>
        1. 山東教育報數字報紙

          山東教育報要聞 為了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2023山東省教育裝備博覽會開幕 我省實施特教學校辦學質量達標計劃 全省師范類高校學生從業技能大賽圓滿收官 楊永梅:何方可化身千億通訊員

          第1版:要聞
          三十而立    守正創新
          要聞
          01

          為了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山東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重慶工作紀略

          □ 本報記者 孫榮光 通訊員 張曉

          “孩子超了本科線100多分,向您報個喜。”“孩子過線了,謝謝您!”6月末,臨近放假,又正值高考成績發布,薛永杰的手機被學生家長的“感謝微信”刷屏了。

          數學高級教師薛永杰是臨沂一中副校長,去年8月,受命選派支援重慶師范大學附屬城口實驗中學,現任學校副書記、常務副校長,與他一同前來的還有王東、劉林強、公鋒三名臨沂教師。對學校在今年高考實現的新突破,他謙虛地談道:“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一名優秀的教師或許可以改變一個班級,整體的提升靠的是團隊配合。”

          “支援一所學校、示范一個地市、留下一支隊伍。”2022年8月以來,我省從臨沂、泰安、東營、聊城四市的優質高中和職業院校遴選出首批28名教育骨干,遠赴重慶城口、巫溪、酉陽、彭水四縣,持續開展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推進東西部教育協作向縱深發展,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不斷貢獻山東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任實職、給實權、壓實責”

          在酉陽的這一年,古愛兵每天的微信計步由原來的1萬步驟升至2萬多。“雖然瘦了10斤,但小腿粗了一圈。”他笑稱,“肩上壓了‘擔子’,就得多走、多想、多干! ”

          擔任酉陽二中校長之后,他修訂完善制度,優化內部管理機制,搭建管理推動平臺,建立了一個靠制度管人、靠流程管事、靠文化引領的內部運行機制。

          除古愛兵以外,另一名同樣來自東營幫扶團的同志擔任團委書記,主抓德育工作,參與學校的日常管理;另外2名具備豐富一線教學經驗的專任教師分別擔任各科教研組組長,承擔學科教學和班級管理任務,組織教研活動,開展業務培訓和教學指導,與當地教師形成教學團隊,通過發揮骨干示范作用,帶動提升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和育人能力。

          一年來,酉陽二中幫扶團隊分工協作,凝心聚力,從制度建設、教學業務、師資培訓、班級管理等方面,通過聯、幫、帶、建等措施,搭建起學習借鑒和交流融通的通道,使學校管理更加科學、教學更加有效、科研更加深入、學生更加樂學,為學校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活力、增強了動力。

          “緊張卻充實!”在酉陽二中辦公室副主任洪波看來,自從幫扶團隊到來后,工作內容確實增加了不少;從早讀到晚自習,從上班時間到雙休日,每一天都非常充實。“累,但是看到他們比我們更累。我們只需要自覺做好分內工作,而他們連行政管理、教學工作都要抓起,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我們還有什么可抱怨的!”

          酉陽職教中心是東營市“組團式”對口幫扶的另外一所中職學校。校長楊登山以修訂教師考核辦法為切入點,完善教師激勵機制和學校行政值班、帶班制度,把各項工作任務進一步細化、實化,建立起管理、督查、反饋、優化的全流程閉環式工作體系。以他為首的幫扶團隊全員住在校內,從抓常規、抓行為規范做起,加強學生自愛、自信、自強教育,全天候參與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工作。在幫扶帶隊實干作風和奉獻精神的帶動下,全校管理干部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廣大教師凝聚力責任感明顯增強。

          作為“組團式”幫扶對口學校,酉陽職教中心新增市級優質專業1個,獲批重慶市中華職教社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研究工作室,在全市教學能力大賽中獲二等獎2項,獲各類全國特等獎、一等獎等54項,獲得市級榮譽稱號21項。在2023年春季高考中,學校本科上線人數與去年相比增長了55.3%,創歷史新高;2名學生分別獲機械加工類、園林類重慶市第一名,9名學生專業技能測試成績獲滿分……

          根據要求,我省對口向每所被幫扶學校選派1名校長、1名中層管理人員及若干名專任教師。其中,校長幫扶時間為3年,中層管理人員及專任教師幫扶時間為1年半。“任實職、給實權、壓實責”是“組團式”幫扶與以往支教最大的不同。據省教育廳教師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組團式”幫扶的重點在于突出“團”字:推進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落細落實,校領導班子積極磨合,圍繞“四個明顯提升”優化辦學思路,明確目標任務,制定可操作性、可量化、可評價的幫扶方案和教師隊伍建設規劃,推進“組團式”幫扶工作精準實施。

          因地制宜,精準發力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地處渝、鄂、黔三。ㄊ校┙唤绲钠h山區,來自聊城三中的教師劉海生深知:“由于兩地的經濟發展情況不同、教育對象家庭背景不同、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不同,僅僅依靠生搬硬套和簡單移植東部的經驗絕對行不通。”

          任職民族中學校長之后,劉海生首先在調研上下了大功夫,從2個制約教師隊伍發展的堵點和痛點下手。對教師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他從機制改革入手,制定并實施了績效綜合考評辦法和中層干部競聘辦法,實現了“多勞多得,優績優酬”,也開辟了上升渠道。對教師業務水不高的問題,學校積極申請300萬元東西部協作專項資金,籌建“民中名師大講堂”,引進名師,分三年對民中教師進行輪訓;同時,委派學校中層領導到聊城三中掛職跟崗學習,全面促進民中教師干部成長。

          在幫扶團隊“領著教師干,干給他們看”的帶動下,民中教職工也逐漸從“看著干”變成了“搶著干”;課堂由原來的“滿堂灌”逐步轉變為“引導學”。教師隊伍在市、縣比賽中屢獲佳績 。課題結題開題10余項,教師發表論文20多篇,12名教師參評彭水骨干教師。

          巫溪縣上磺中學是山東對口幫扶重慶四所普通高中里唯一的地處鄉鎮的學校,即便是與縣城學校相比,辦學水平也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經濟狀況困難、生源流失嚴重、留守兒童眾多”成為校長夏昕宇面臨的最為棘手的問題。

          對此,夏昕宇一方面身先士卒,率先帶領黨員教師挑起了畢業班和一些重要班級的任務。創新實施“雙教研組長”制度、“青藍結對”制度、“推門聽課”制度,精心指導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迅速提升。另一方面,積極爭取資金,啟動新食堂建設、宿舍改造,推動食堂陪餐工作,改善學生生活條件。有教師自費數千元,為班級購置收納柜;有教師周末駕車送學生回家,替在外打工的家長照顧生病的孩子……一年來,幫扶團隊以愛育愛,相繼開展以家庭幫扶、資金幫扶、物資幫扶、學業輔導、行為引導、心理疏導為內容的幫扶指導活動,以實際行動彌補學生家庭的教育缺失。

          鑒于“在校生90%以上是留守兒童”現狀,在巫溪縣職教中心校長趙成龍的堅持下,學校積極籌措資金建成了心理咨詢室、班主任工作室和技能大師工作室,補齊了學校心理咨詢短板,學校在班主任管理能力、學生技能素質等方面明顯有了提升。同時,團隊提出“十個一”行動,要求每名幫扶團隊成員在幫扶期間完成10項工作任務:在能力所及范圍內幫扶1名貧困學生;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聯系1名專家來學校指導工作;幫帶1批徒弟,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提出1條合理化建議,助推學校發展……

          “彭水教育事業取得的跨越式發展,離不開聊城教育同仁的幫助和支持。”彭水教委負責人動情地說道,“2023年,聊城市又援建了7個項目,涉及資金1809萬元。”面對不同地區教育發展的痛點和難點,山東正逐步探索出一條“前方帶隊伍、后方作支撐、創新抓供給” 的“組團式” 幫扶之路。

          援造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幫是為了不幫”,臨沂市衛生學校副校長、現城口職教中心校長張旸認為,教育幫扶的最終目標是要為當地打造一支“靠得住、教得好、留得下”的名師優師教育隊伍。為此,他在上任之初著手建立“團隊帶團隊”“師傅帶徒弟”的幫帶機制,并開啟了與幫扶校合作培養模式,實施名優教師培養計劃。

          在師資隊伍的素養提升方面,張旸主抓培訓提高和項目帶動。師資培訓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一方面經常邀請全國專家來學校舉辦各種培訓班和講座,另一方面分批安排教師到東部高校和職業學校學習、進修。項目帶動則是把8個校本教材開發編寫、20個校級課題立項任務全面分配,同時組建了7個教學能力大賽團隊。通過以上項目的開展,讓全體教師一年到頭“人人有事做”。

          彭水職教中心在校長閆向東的帶領下先后引進國家級、市級知名專家為領軍人才導師,構建了“導師制”領軍人才培養機制;以每三年需完成一輪全員教師培訓為基準,搭建外出培訓平臺,開展教師企業實踐、骨干教師、管理干部、班主任提升培訓,引領教師成長。

          為了讓人才來了有“駐足之地”,學校成立了校專家工作站點2個、名師工作室5個、雙師工作室6個、縣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個、市級名班主任室1個,建立了激勵導向下的教科研獎勵辦法、項目管理辦法、骨干、名師培養培訓機制等,營造了良好的共生共榮生態環境。另外,團隊成員充分發揮東部學校自身優勢,分別與聊城高級財經職業學校、濰坊商業學校等5所學校簽訂幫扶戰略協議,實現資源共享、成果互認;選派優秀干部到校掛職、任職,積極融入團隊,將“掛職”變“任職”,發揚山東人的奉獻精神和教育情懷,切實解決人才緊缺問題。

          魯渝協作、“組團式”幫扶之路上,兩地結對學校間通過廣泛開展名師送教、掛職跟崗、人員互訪活動,推進實施了教育教學資源、經驗共享互通。以聊城結對彭水為例,兩地自開展教育協作至今,已結對學校44對,涵蓋幼兒園、小學、中學和職業教育學校;互派教師129人(聊城到彭水支教98人,彭水到聊城交流31人);東西部協作骨干教師培訓25人,骨干校長培訓23人,山東網絡研修項目惠及全縣中小學全體教師。

          今年,我省將繼續投入2400余萬元省級財政資金,提升被幫扶學校的硬件條件。同時,采取請專家送教、外派教師研學等形式持續提高當地教師教學水平。“我們陸續開展了一系列有特色、有亮點、有影響力的教育幫扶活動。在助力重慶市4個重點幫扶縣的教育水平全面提升過程中,我們留下了山東印記。”山東協作重慶干部管理組領隊董瑞忠如是說。

          ●采訪手記

          這就是“實在的魯教人”

          從渤海之濱到山城腹地,山高路遠,行則將至。山東派出的8個團隊、28名骨干教師開展“組團式”幫扶已經一年有余,當地人最多的評價就是“山東教師實在”。在一周的采訪中,記者對于“實在”的幫扶團隊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們的“實在”在于“格局”,即便山東的教師配置并不寬裕,但我們仍然選派了最優秀的教師去重慶援教。其中,既有管理層的中流砥柱,也有學科教學的領航人。他們令行禁止,使命必達,盡己所能,援渝所需。他們的“實在”在于“實干”,吃住在校,披星戴月,一邊為山城學子“傳道授業解惑”,一邊牽手后援團隊捐資助學,用實際行動架起魯渝協作連心橋。他們的“實在”在于“樂觀”,因氣候潮濕起了濕疹——“抗一抗就好了”,吃飯辣得腸胃不適——“吃一吃就習慣了”。

          有時候,他們“實在”得可能有點兒“傻”,節假日不休,加班費不拿;有時候,他們可能有點“軸”,為了課題中的一個詞能爭論得面紅耳赤,教師技能大賽演練達不到滿意的效果就不吃飯……

          但,這就是我熟悉的“實在魯教人”——為了踐諾“山海之約”,用行動踐行教育的初心,用堅守書寫擔當的魯教人。

          錄入:袁飛
          放大 縮小 默認
          山東教育社 | 在線投稿 | 關于本報
          版權所有 山東教育社   ICP證:魯ICP備16007069號
          聲明
          国产目拍精品kkee88

          <tbody id="fylvw"><pre id="fylvw"></pre></tbody>

        2. <th id="fylvw"></th>

          1. <dd id="fylvw"></dd>
          2. <tbody id="fylvw"><noscript id="fylvw"></noscript></t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