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出一片新天地
——臨沭縣堅持改革創新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紀實
今年 2 月,由臨沭縣教體局申報的《創新“黨建+教育”賦能方式,筑牢黨管教育“堅固堡壘”》入選山東省教育評價改革項目庫完善提升類項目。這是該縣堅持改革創新,持續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成果之一。
近年來,臨沭縣教體系統突出“建好堡壘成基礎、支部書記成標桿、黨建品牌成特色、教育實事成佳話、黨抓教育成常態”,創新出黨管教育、黨抓教育的新時代樣板,縱深推動教育優先發展、高質量發展,走出了革命老區基層黨建工作的好路子。
“把教育改革創新作為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我們必須在教育改革創新上破題,通過持續深化改革,不斷創新發展,贏得先機與主動。”臨沭縣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縣教體局局長王曉峰在全縣教育工作大會上吹響了教育創新改革的號角。
“為解決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兩張皮’的問題,全面加強黨的基層建設工作,學校以黨支部為基點,強化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改革,實現了全縣中小學、幼兒園黨的基層建設全覆蓋、整體提升。”王曉峰介紹說,目前,臨沭縣教體系統已建立健全了三級組織體系和工作機制,全面增強了基層組織的生機活力。具體架構上,以縣委教育工委為龍頭,下設3個黨委、16個黨總支、95個黨支部,輻射全縣252所中小學,實現系統內2278名黨員管理、教育、監督全覆蓋。全縣教體系統在黨建引領下風清氣正、凝心聚力,面貌煥然一新,形成了立德樹人的強大合力。
“我原來認為評上職稱就到崗了,沒想到‘貫通式’職稱改革讓我還能晉升一級崗位。”去年通過改革晉升職稱崗位等級的李老師激動地說。人才隊伍改革奠定了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圍繞激發“樂教愛教”的內生動力,臨沭縣教體局成立了職稱評價改革工作專班,成立了職稱評審工作領導小組,認真做好方案制定、個人申報、組織推薦等環節,落實了宣傳發動、機制建設、條塊結合“三步走”,先后穩妥完成校長職級制、教師設崗分級、貫通式職稱評審等“三項改革”,實現了59名校長(書記)、112名副校長“123級校長”認定,2267名教師順利晉升高一級崗位,1252名教師通過了“貫通式”職稱改革認定。此舉調動了廣大干部教師干事創業的積極性,為他們潛心工作、安心教育注入了蓬勃的動力。
“新的時代呼喚新的教育,讓城鄉孩子都享受到優質均衡的教育資源是臨沭人民的教育夢想。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就是要主動作為,幫助群眾解決問題,為家長們辦實事、好事,用心用力用情疏堵點、解痛點、破難點,全方位提升轄區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臨沭縣教體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胡尊士介紹說。
作為臨沂市第一個通過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驗收的縣區,臨沭縣在義務教育階段已實現基本均衡,但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仍然較大。這成為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堵點、群眾不滿意的雷區。對此,臨沭縣強化教學共同體建設,以“1+N”方式強校帶弱校、以中心城區學校輻射鄉鎮學校、以特色學校引領周邊學校,先后建立了幼兒園、小學、初中12個教學聯盟體以及1個高中教學聯盟體,為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去年以來,臨沭縣投資1.49億元開展建設項目5個,建設面積69919平方米,新增學位4230個;實現92所小學和城區學校課后服務“全覆蓋”,使48781人受益。今年,縣委、縣政府又啟動了總投資8億元的臨沂市工業學校南校區建設,將家長“操心事”變成了“舒心事”。
校長制改革、教育隊伍人才建設、縣管校聘職稱改革、優質均衡發展、職業教育創新、學前教育普及普惠……近年來,臨沭縣教育各項工作在改革創新的總基調下呈現出勃勃生機。臨沭縣先后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省學校安全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先進單位、臨沂市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縣、全市小學和初中教學工作先進縣區,被市里認定為最具實力創建“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的唯一縣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就抓住了教育改革創新的靈魂和主線。這也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根本遵循。打造新時代的高質量沂蒙教育,臨沭要先行先試,主動作為。”王曉峰說。